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何那么发达?
学长经验 2019-01-04 11:05:36
人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技能人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产品品质。在制造业强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德国制造”高品质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同为办学主体的职业教育模式。
正如德国前总理科尔曾经指出,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在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对15-25岁的青年人而言,德国失业率远远低于其他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2010年,在经合组织成员国青年人平均失业率高达16.7%的情况下,德国青年人的失业率仅为9.7%。金融危机中良好的就业情况,使得德国职业教育再次让世界刮目相看。
另外,德国职业教育承担了在其它国家由高等教育才能完成的任务。很多在其它国家必须由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比如媒体设计、信息通信、机电工程、化学制剂、牙科技术、眼科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在德国都是由双元制职业教育来培养的,其教育质量之高可见一斑。
近两年,特朗普为了推动“Made in America”战略,正以积极的姿态学习和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我国同样如此,在过去十年中,去德国考察职业教育双元制并引进国内实践者络绎不绝。
那么,德国职业教育为什么这么发达?
小学即分流 德国打造经济适用职教模式。
德国孩子6岁上小学,小学4年后即进行分流。也就是说,10岁时孩子们就要面临对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一种是以攻读大学为目标的文理中学,学制9年,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和高中连读,19岁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高校;另外两种分别是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学制通常为5-6年,课程具有浓厚的职业导向色彩。他们的学生在15/16岁毕业后,便开始寻找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岗位,找到培训岗位的学生可以到对应的国家的职业学校接受免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数量而言,传统上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选择文理中学,虽然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比例略有上升,但职业教育仍然是众多学生的选择。
小学后即分流的教育体制,使得教育资源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也使得职业教育有了更扎实的基础。将职业教育提前到义务教育阶段,这是德国教育体制最富有特色的地方。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样的教育体系无疑有着极大的优势。
劳动力市场职业导向,重视职业资格认证
德国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特征。在我国,劳动力的招聘和流动主要以学历为依据,学历是就业市场上的敲门砖,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劳动者收入的高低。但在德国,劳动力的招聘和流动以及收入高低主要以职业资格为依据。比如,同一行当的劳动者,如果又具有相同资格级别,那么他们的收入在整个德国范围内都是相差无几的。
德国劳动力市场职业导向的特性,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使得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标准有一个富有特色的叫法,即“教育职业”。“教育职业”与实际职业密切相关,是对相关工作岗位群进行教育学处理之后的结果,它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各方面工作的依据。
以自身发展需求为导向,企业主导职业教育
德国企业有着联合培养学徒的传统,企业不仅视之为一种责任,更视之为一种权利。企业培养学徒的最大动力,就是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德国一向通过高品质的产品赢得市场,在未来同样得靠提升产品性能保持价格优势,因此企业格外重视对技工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来说,是否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员工队伍,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也决定了企业能够生存多久。
关于学徒的培养成本,德国联邦职业教育部门在2012年曾经对3000多家企业做过一个大型调查并得出结论:平均每个学徒一年培训费用是17900欧元,其中学徒工资占很大一部分,同时,学徒劳动也有12500欧元的产出。也就是说,企业培训一个学徒,每年仅需投入5400欧元。另外,尽管德国有统一的职业教育专业标准,但是企业依然拥有足够的自主空间。企业完全可以依照自身需求和产品特色,对学徒进行个性化培养,这意味着企业通过职业教育能够获得高匹配度的员工。权衡付出与回报,企业宁可自己来做职业教育,并心甘情愿掏这5400欧元。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企业高度参与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热情,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培养高度职业认同感,助力技能人才责任心养成
“他烤的面包最好,他酿的啤酒最好,他造的汽车最好,因为他像牲口一样工作……”,这几句歌词唱出了德国工人心目中的自己,也唱出了外国人对于德国人爱岗敬业的印象。
那么,德国人为什么这么敬业呢?敬业精神的背后折射出德国人高度的 职业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养成既有宗教和哲学的推动,也有教育的贡献。在中世纪,德国人将职业视为尘世的修炼,敬业程度反映了对基督的忠实程度。启蒙运动之后,宗教影响力大不如前,不过德国大哲学家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道德。康德认为道德的基础是自律,而非宗教强制性的他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没有宗教力量,职业道德也应当是内化于心的。事实上,康德哲学并非我们所想象的仅仅局限于学术界。德国人的职业认同和职业道德或多或少带有康德哲学所留下的痕迹。另外,德国从小学开始,就不断为孩子们创造机会接触各种工作,当孩子们十多岁开始进入职业教育领域时,大部分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进入企业后,师傅也会帮助他们做职业规划,培养他们对对职业的认同和工作热情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职业认同是支撑职业教育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德国教育家布兰克尔茨(H. Blankertz)在1983年所提出的:如果缺乏职业认同,职业教育将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德国人对于职业身份的高度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爱岗敬业等职业道德,是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