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介绍

农学院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下设作物生态与农作学、作物生理与栽培学、植物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作物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4个系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另设区域农业发展、作物生理与栽培、作物化控、生物质工程、玉米、小麦、水稻、特用作物及种子科学与技术9个研究中心。学院现有2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学科,1987年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平台的核心学科,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06年和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均被评为第一名,2016年被评为A+学科。2016年,农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为全国首个通过三级认证的农科类专业。学院是教育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植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种子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现有教授46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3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名、青年千人计划 4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0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07年,被国家批准建设“植物生产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等10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在北京、河北、山东、海南等地建有试验农场,与10余个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2019年学院招生2个专业: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学生入学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三年级进行专业学习。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农业领导人才,2016年开始,学院创设了“中国种业菁英班”和“中国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


 

园艺学院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园艺学院下设果树学系,蔬菜学系和观赏园艺与园林系,覆盖园艺和园林等2个本科专业;拥有园艺一级学科(含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及风景园林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果树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蔬菜学和观赏园艺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园艺学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园艺学科在历届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现有专职教师64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6人;90%以上的专职教师均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7名,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名,北京市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名,北京市“科技新星”3名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获批农业部创新团队2个。建设有教育部和农业部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和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普度大学、奥本大学等建立了“2+2”等联合培养模式。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个,年均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近年来,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在京、冀、鲁、陕、宁、川、闽等地建立科技示范园及8个校级教授工作站,与3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本学院2019年招生园艺、园林2个专业。

 

 

植物保护学院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源于清末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至今已有11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植物病理学和昆虫学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戴芳澜、俞大绂、刘崇乐、蔡邦华、林传光、裘维蕃、陆近仁、周明牂、沈其益、陆宝麟、曾士迈、郭予元、田波、谢联辉、康乐、朱有勇等多名院士和知名学者先后在本学科学习或任教,奠定了学科在国内植物保护学科的领军地位。

植物保护学院下设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2个系,覆盖植物保护1个本科专业,拥有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3个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植物保护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植物保护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点。2018年植物保护本科专业通过中俄联合国际认证,开创了全国农科专业国际认证的先河。

学院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竞争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37人、副教授33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9人。他们在国际专业学会、中国昆虫学会、植物保护学会、北京昆虫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各项学术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国内外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学院拥有农业部作物有害生物监测与绿色防控重点实验室、种子病害检验与防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种苗健康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在北京、黑龙江、辽宁、河南、河北、山东、海南等地建有试验农场,与8个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本学院2019年按植物保护1个专业招生。


 

生物学院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始建于1984年,是国内各大院校中最早设立的生物(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设有植物科学、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个系和1个教学中心。学院拥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动物学;设有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院是我校“211工程”及“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部分科研设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我校生物学一级学科在100所重点高校中排名第八,根据2016年11月统计,我校进入世界前1%的8个学科中,生物学院的“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基本全部囊括其中,且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前1‰。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我校列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生物学科列入教育部批准的“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生物学评估结果为A。

学院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院士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创新研究群体3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含青年项目)9人、讲座教授5人,“千人计划”(含青年项目)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8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8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2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1人。     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招收植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7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科教学开设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2个专业,拥有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育部农业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全程保障生命科学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资源与环境学院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Environmental Sciences

资源与环境学院下设5个系:土壤与水科学系、植物营养系、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农业气象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人,其中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跨)世纪人才22人、国家“青年千人”2人;教授59人、副教授58人、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6人。

在校本科生561人、研究生864人。 学院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农业气象学;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资源环境学科群和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还设有国家级环境质量影响评价中心、有机食品论证中心、绿色环境中心、新洋丰-农大研发中心等,在全国有6个试(实)验站(区),其中2个为农业农村部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学院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多次主办或协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本学院2019年按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招生,包括资源环境科学、应用气象学、生态学、环境工程4个专业。大类招生的专业前期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可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深造方向、就业意向及各专业教学资源和接纳容量等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专业学习,每个专业接受本科生的上限分别为:资源环境科学专业60人(2个班),生态学、环境工程、应用气象学专业均为30人(各1个班)。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最早源于1921年北京农业专科学校创建的畜牧学科, 1923年更名为畜牧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农学院三校的畜牧学系于1949年合并成为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学系,1993年更名动物科技学院。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后,正式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现有教授43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51人、硕士生导师8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长江学者首批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 

畜牧学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开设动物科学本科专业,拥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畜牧生物工程3个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养殖专业学位授权点,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还设有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13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中心2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4个、部级研究中心5个。拥有省部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校级国际合作中心4个。

我院十分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建设了20门专业核心课程,均由知名教授主讲。多年来吴常信院士、李德发院士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授课程,学院每年有60%的毕业生前往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其中近3年国外深造率超过10%。


 

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

College of Grass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最早源于1956年学科始建,1963年开始研究生招生,2000建立草业科学系,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8年建立学院。学院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2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牧草)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4人;2个国家一级学会、4个二级委员会的负责人。

学院设有草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草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学院拥有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草地管理与合理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中国农业大学牧草种子实验室(ISTA认可实验室)、农业部沽源草地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农业部牧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农业部青贮饲草料技术集成科研基地,涿州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中国草学会(国家一级学会)秘书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牧草)办公室及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挂靠在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重视本科生培养,建设10门专业核心课程,均由草学知名教授主讲。国际视野培养是我院本科生培养的特色之一,每年均有本科生2~3名优秀本科生全奖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进行一学期的访学。此外,在学校2+2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基础上,学院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及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有专门的草业科学学生专项,硕博士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交流中。本科生导师制是我院本科生培养特色之二,大一新生入学后即配备一对一导师,进入团队,在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关心和指导。平均每年有60%的毕业生前往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其中国外深造率高于10%。



动物医学院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动物医学院下设基础兽医学系、预防兽医学系、临床兽医学系,拥有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博士后流动站和特聘教授岗位,我院兽医学在前三轮高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科;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科,2017年入选“双一流”大学建设学科。

拥有农业部动物流行病学与人畜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兽药残留及违禁添加物检测重点实验室(北京)、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动物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实验室以及国家兽药安全评价中心、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国家动物寄生原虫实验室等部属国家级专业实验室,拥有一流的教学动物医院和畜禽疫病诊断中心。

形成了一支由院士、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的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包括教授44人、副教授41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4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千人1人、长江青年学者1人、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5人。拥有3个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北京市动物医学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在畜禽重要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致病机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以及小动物疾病诊疗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近5年来,获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3项;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Nature Microbiology、PNAS等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700篇,承担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456项,横向科研项目319项,科研经费累计超过6.02亿元。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Nutritional Engineering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院,历经30多年的发展,学院围绕人类的营养与健康,以国家食品产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学院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及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拥有 “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学科建设成就斐然,2017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0人、副教授52人,其中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2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学院坚持“顶天立地”,探索食品前沿科学,创一流科技成果,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每年科研经费达到1.2亿元人民币,发表SCI、EI收录论文近400篇,近3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学院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和科研中心、重点实验室16个。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以“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123N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饮食文化协会、葡萄酒文化协会等学生社团引领校园食品文化,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学院本科生深造率超过60%,学生就业率超过90%。

本学院2019年按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招生,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4个专业。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三年级开始,根据专业容量、教学资源、学生意愿、专业兴趣及就业意向等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专业学习。


 

工学院

College  of  Engineering

学院下设农业工程系、车辆与交通工程系、机械设计与制造系、机电工程系。学院拥有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以及农业机械化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6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先后2次在全国一级学科综合评估中排名第一。

学院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67人。专任教师中大多数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宝钢基金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等。拥有博士生指导教师63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06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636人。学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先后11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农业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公布的建设世界一流学科A+名单。学院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成果丰硕,前后获得15余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建设的本科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工程学科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等。

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挪威、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科研、教学等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建立有农业工程本科“2+2”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哈伯亚当斯大学建立的双硕士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

2019年,工学院招生大类和专业有:农业工程类(包括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工业设计专业。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起源于1955年,历经几代人数十载砥砺奋进,发展成为以农业信息与农村能源为优势和特色的高等教育基地。

学院始终坚守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度重视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设有4个系,1个工程实践创新中心、1个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1个智能工程研究所、1个计算中心,依托“北京市校内示范性创新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荣获2017美国ASABE大学生机器人设计竞赛冠军、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北京市一等奖,获奖学生可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

拥有现代精细农业集成技术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信息获取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信息化标准化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灾害遥感重点实验室以及精准畜牧业技术集成、精准渔业技术集成农业部科学试验基地;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在校生1600余名。60多年来培养各类人才近2万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6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承担多项国家或省部委科研项目,与30多个国家的大学开展了长期友好合作。

2019年,除了信息科学试验班外,学院招生的专业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类(包括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3个专业)、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个专业)。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Engineering

学院下设水利工程、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土木工程4个系,现有师资120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人,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引智基地1个。

学院拥有近8 000 m2的科研实验楼,拥有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2个国家重点学科和水文学及水资源北京市重点学科,牵头建设了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和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学科群;拥有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综合性)重点实验室、农业节水与水资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畜禽健康养殖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供水管网系统安全与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等科研平台。建设有科技部温室设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北京市畜禽健康环境与福利养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学院现有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5个本科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与美国普度大学、康涅狄格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开展了本科生“3+2”等联合培养项目,设有水利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等10个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国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水利与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40余个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主办了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学科创新设计竞赛等多层次、多类型科技活动,大幅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水利部前部长钮茂生、中国首次轻型飞机环球飞行完成者张博等杰出校友近万名。

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3个专业按水利类招生,根据学生意愿及教学资源等情况分流培养。



理学院

College of Science

理学院下设应用化学系、应用力学系、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4个系。拥有农药学、农产品安全及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与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共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点;设有化学、数学、力学一级学科及农药学、农产品安全、生物物理硕士学位点。农药学是国家 “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专业是全国农林院校唯一的“国家化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工172人,专职教师147人,其中教授53人,副教授7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1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教师队伍中的70%以上来自国内著名大学或研究院所。

理学院目前还承担着数十项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SCI论文发表在学校名列前茅,研究成果获得数十项科技发明专利,并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学院重视学生培养工作,把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德育为先作为教育理念,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合格人才当作首要任务,以学生的健康成才为中心,做到两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坚持对学生既满腔热情,又严格要求”,积极推进以德育和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才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荣获各种教学成果奖励。

2019年,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按化学类招生,一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就业意向,同时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以及教学资源等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专业继续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按专业招生。

 

经济管理学院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经济管理学院是我国首批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单位之一。学院现有农林经济管理和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现有农业经济管理、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食物经济与管理和农业经济史6个博士学位招生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7个硕士学位招生专业,工商管理(MBA)、金融(MF)和会计(MPAcc)3个专业硕士学位招生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和电子商务6个本科专业。学院下设农业经济、经济贸易、金融、工商管理、会计5个系,拥有中国农业大学MBA教育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和10多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专职教师103人(教授39名、副教授及副研究员52名、讲师12名)。其中二级教授3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人、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务院参事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2人、国家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5人、北京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70%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学院在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产业化规划、产业组织、农业政策、涉农企业管理、产权理论、项目评估、信息化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金融期货、农村金融与小额信贷、涉农企业会计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目前,正在承担着2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省部级课题、地方政府、企业委托及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

学院具有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外20余所大学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个知名的国际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和信息交流关系,在师资培训、留学生培养和承担科研项目上进行着广泛的合作。

经济管理学院2019年本科按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两大类招生,经济学类包括农林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3个专业,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和电子商务3个专业。一年级实施统一的基础教学,一年级期末时,所有学生(含转专业学生)可根据本人专业兴趣、就业意向及学院教学资源情况选择其中一个专业继续学习,其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全院选拔不超过30人、金融学专业分流70人左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分流35人左右、工商管理专业分流35人左右、会计学专业分流70人左右、电子商务专业分流20人左右。


 

人文与发展学院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人文与发展学院践行“重拾人文精神 讲好发展故事”的院训理念,牢记社会责任,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学术底蕴和实践经验的开放型、国际型和复合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

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学院设有发展研究与社会政策系、发展管理系、社会学与人类学系、法律系、媒体传播系、外语系6个系。本科招生专业包括农村区域发展(含国际发展实验班)、社会学、法学、传播学和英语等5个,同时设有法学、传播学、英语和日语双学位专业,拥有公共管理和社会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法学和新闻传播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学院坚持扎根乡土、扎根乡村,紧扣“三农”重大主题,探寻国家发展和乡村变迁的轨迹,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在发展研究、农政转型、农业文化、农村法治、乡村传播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力争成为国内“三农”问题与发展研究的学术中心和重要“智库”,逐渐成为“农政变迁”研究的国际学术中心。

学院与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瓦赫宁根大学、苏塞克斯大学等多所欧美知名高校,以及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的科研院所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国际化发展程度在国内人文社科类学院中首屈一指。通过“农政与发展”系列讲座等内容丰富、主题多元的讲座与学术会议,学院搭建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起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College of L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土地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农业和粮食安全,更关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是研究土地资源要素演变规律及区域禀赋差异,探索土地工程技术、土地信息技术等科技创新突破,研究土地制度、法律与政策规律的学科,研究土地科技创新支撑国家战略的技术体系和制度框架。

中国农业大学在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研究与人才培养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具有引领性,已逐步形成了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整治工程、土地信息技术等学科方向,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师资与研究队伍,围绕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备。为深入聚焦国家土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需求,学校整合有关资源于2017年12月成立了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全面布局建设土地科学与技术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0人、讲师1人。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共建部级工程中心1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家智库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我校土地学科研究在行业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已与国家有关部门在土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重大战略问题研究等方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前景广阔。


 

国际学院

International College Beijing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创立于1994年,是我国首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之一。作为学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窗口,国际学院围绕学校“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秉承“引进、融合、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融合中外先进文化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国际化学院,引领学校国际化教育,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

学院采用全英文授课模式(思政课除外),70%以上师资为外籍教师。25年来,学院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2006年,被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授予“雅思全球认可院校”;

2009年,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2005年,分别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2010年,被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认定为“英国首相行动计划合作院校”;

2011年,被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列为“国际化教育战略合作伙伴院校”;

2011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在国际学院设立国际英语语言测试系统(雅思考试)考点;

2015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国际学院设立汉语水平考试(HSK)网考考点;

2016年,国际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单位;

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获专家组高度认可;

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合作办学项目通过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HLC)教学质量评估。




烟台研究院

YanTai Institute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简称烟台研究院)于2007年5月30日由教育部批复设立,是中国农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的学科优势、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烟台滨海城市的区域优势,秉承中国农业大学“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 坚持教学与科研同步发展的办学理念,发展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实践和培养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研发转化基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基地。

烟台研究院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北临滨海大道,南靠青荣高铁和烟威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校园建筑既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大学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了碧海、蓝天、红墙、绿地的海滨建筑风格,突出塑造依山傍海、诗情画意般的风光和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景观。

烟台研究院现设有食品与葡萄酒学院、海洋学院、理工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和体艺中心等6个教学单位,涉及农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多年来,本科生升研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继续深造),保研率保持在20%左右,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同时,学校高度重视与境外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活动,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截止到目前,烟台研究院已经有65名本科生赴康奈尔大学、普度大学等国外大学继续深造;15名本科生通过联合培养项目,赴美国进行2~3年的本科阶段学习;50余名本科生赴台湾大学等境外高校进行短期交流学习。

烟台研究院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同步发展的办学理念,依托学校本部的学科优势和成果优势,突出区域产业特色,积极推进科技工作。已建立了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烟台站)、山东省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农业物联网及大数据研究中心、生物质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海洋与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心、葡萄与葡萄酒研发中心、农业文化研究中心、智能无人飞行器应用研究中心等各级各类研究中心10余个。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星火计划等国家、省部、地市级科研课题180余项,近年来,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10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019年的招生专业有:理工类专业包括水产养殖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文史类专业包括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新生到北京报到,在北京完成第一年的学习后,从第二年起到烟台研究院进行教学和实习直至毕业;按规定,这4个专业的本科生只允许在烟台研究院内部转专业,不允许转入其他专业继续学习;这部分学生的学历证书与校本部一致。


 


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3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

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

生物质能科学与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

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部级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6

农业部草地生态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桓台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武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吴桥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河北北部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


重点学科

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拥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学科覆盖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


●  在教育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共有25个一级学科上榜,其中9个学科获评A级,居全国高校第24位;获评A+的学科6个,在全国高校中列第6位;学科优秀率27%,居全国高校第19位。此外,我校有10个学科被评为B级,6个学科被评为C级。


A级学科(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


B级学科:生态学、水利工程、园艺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


● 在2018年11月发布的2018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我校共有21个一级学科上榜,包括2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林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其中4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8个学科进入前5%,3个学科位列全国5%~10%,4个学科位列全国25%~50%。

全国第一学科:农业工程、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

排名前5%学科:农业工程、作物学、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

排名5%~10%学科:水利工程、生态学、草学


● 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据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2019年3月的统计数据,我校在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10个领域进入全球科研机构前1%,所有学科论文总引用量进入了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总引用量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植物学与动物学总引用量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


● 2019年度US NEWS农业科学学科位列全球第4名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2019年度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与学科排行榜。在学科排名中,我校共有7个学科上榜,其中农业科学学科列全球第四位。在综合排名中,我校位列全球第497位,列亚洲第74位,列国内大学第31位。


● 2019年度QS农学与林学学科位列全球第10名

2019年2月,英国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发布了2019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我校农学与林学学科首次进入世界前10名,较2018年上升6名,成为中国大陆高校进入前10名的4个学科之一。

我校农业科学2018年5月在全球进入ESI前1%的机构中排名第8名,2018年11月首次进入ESI世界前万分之一。这些排名表明,我校在农业科学领域已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4个)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化学

环境科学类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车辆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

生物工程

种子科学与工程


● 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发文的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10个)


农学

动物科学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植物保护

农业建筑与能源工程

动物医学

农业水利工程

农林经济管理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园艺



可授予的学位

学校现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38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635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862人。研究生导师140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04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千人计划”人才(含青年项目)17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含青年项目)3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 人选2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4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2人。聘请了包括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DNA之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和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内的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


在校执教的“两院”院士

石元春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土壤学家

李季伦  生物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学家

吴常信  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遗传育种学家

陈文新  生物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学家

武维华  生物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细胞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家

汪懋华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专家

戴景瑞  农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专家

康绍忠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水土工程专家

李德发  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

沈建忠  动物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基础兽医学专家

张福锁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营养学专家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刘庆昌农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普通遗传学

彩万志  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普通昆虫学

周志强  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自然科学与素养、综合化学实验

  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刘庆昌农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普通遗传学

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动物育种学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刘庆昌农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普通遗传学

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动物育种学

李晓林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植物营养学

陈耀星  动物医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动物解剖学

彩万志  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普通昆虫学

吴常信  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动物遗传学

    工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机械制造工程学

杨培岭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工程项目管理

    生物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植物生物学

杨汉春  动物医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兽医免疫学

李保明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设施农业工程工艺

周志强  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化学综合实验

韩北忠  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发酵工程

刘国琴  生物学院教授,主持课程:生物化学

高丽红  园艺学院教授,主持课程:设施园艺学

朱士恩  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家畜繁殖学

高启杰  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农业推广学

夏国良  生物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动物生理学

林德贵  动物医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兽医外科学

李秉龙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农业经济学

李  丽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制图类课程

臧日宏  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微观经济学

周志坚  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高等数学

杨海莲  生物学院教授,主持课程:生物化学

张  昕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水能建筑物

李连芳  生物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植物生物学

谭  彧  工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液压与气压传动

张淑敏  工学院教授,主持课程:机械设计

杜凤沛理学院教授,主持课程:胶体与表面化学及实验等

张  宾  工学院教授,主讲课程:机械制造工程学

王建华  农学院教授,主讲课程,种子生产学

蒋秀根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持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

李保云  农学院教授,主持课程:作物育种学

施正香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主讲课程:设施农业工程工艺

  工学院教授,主讲课程: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

何志巍 理学院教授,主讲课程:大学物理学



学生人数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1838名,全日制研究生8181名,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654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27名;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3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