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介绍

航海学院

招生专业

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安全工程。

学院介绍

学院于1992年9月,由原航海系(1953年成立)、电子工程系(1962年成立)和航政系(1989年成立)合并而成。

<<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和安全工程四个本科专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和海上交通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和博士点,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

1992年航海技术专业被列为交通部“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性专业,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重点学科的重新评估,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获批国家级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2011年被列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航海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先后被评为国家及辽宁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以航海类专业为主的“海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4年航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2017年,交通运输工程(自定)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获批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院下设航海、船艺、货运、航海仪器、船舶安全管理、通信、航海英语、航海气象与地理信息、海事管理等教研室。航海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下设航海、船艺、航海仪器、积载计算机、GMDSS通信等实验室。学院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111工程”人才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部级研发中心,7个校级研究中心,3个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08人,持有船长、大副等适任证书的专任教师51人。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教学名师10人,形成了以国内外航海界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大、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带头人,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多支学术梯队。

<< 科研情况

学院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主要研究方向是交通系统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交通运输先进控制理论及技术、船舶货运技术、船舶驾驶自动化、船舶操纵及航行环境综合评价等。近10年来,学院累计完成科研项目近两千项,到款额近7亿元,其中2013年突破1亿元。同时,学院还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及部属单位的科研项目,众多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业界的广泛好评。2007年,赵德鹏教授主持的“电子海图及其应用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金一丞教授主持的“多本船功能完备的航海模拟系统及其开发平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李颖教授主持的“岸船空基海上油膜探测传感识别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我国航海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 交流合作

作为国家高级航运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院与世界海事大学、麻省海运学院等世界知名海事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先后选派4名优秀教师(船长)参与亚丁湾护航,被誉为“亚丁湾上好园丁”。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和进修,多人成为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的主要成员及国际海事组织的专家顾问。


轮机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

轮机工程(海上专业)、轮机工程(陆上专业),其中轮机工程(海上专业)分设海上方向和海洋装备技术与管理方向。

学院介绍

学院成立于1994年4月,其前身是1953年三校(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时设立的轮机系。

学院下设船舶主动力装置、船舶辅机、轮机自动化、船机工程、热工流力、船电设备和船舶电工等7个教研室和1个轮机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172人,其中专任教师126人,实验教师26人,管理人员(含指导员)20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4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500人。

<< 专业建设

学院所设的轮机工程本科专业是大连海事大学的支柱性专业之一。目前,轮机工程专业包括轮机工程(海上专业)和轮机工程(陆上专业),其中轮机工程(海上专业)分设海上方向和海洋装备技术与管理方向。

轮机工程专业2005年获评辽宁省示范性专业,2007年获评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1年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获评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

轮机工程专业现有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现有航海类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辽宁省“十二五”规划教材6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视频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各1门,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辽宁省精品课程2门,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实训平台各1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近4年,轮机工程专业在国内专业排名中连续保持第一。

<< 学科建设

学院具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轮机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基地。学院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轮机工程硕士学位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是我国海上交通领域最重要的科研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的二级学科,轮机工程学科历史悠久,1960年开始研究生培养,1981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被列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国内外所享有的声誉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力量。

<<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中教授23人,副教授46人,持有轮机长适任证书的教师19人。拥有1名辽宁省教学名师和船舶动力装置及其自动化、船舶辅机及防污染和船舶电工学等3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学院还聘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等高层次人才5人,讲座教授、客座教授30余人。

<< 科研情况

学院在现代轮机管理工程、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轮机自动化与智能化、船舶机电一体化、船舶危管防污与节能等学术研究方向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纵向科技课题15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480余篇,获得国际、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

学院拥有航海动态仿真和控制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机修造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装备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轮机监控与仿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安全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科研基地。

<< 交流合作

作为国家高级航运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院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开展船员培训和船舶技术咨询服务。在开展各级各类轮机员适任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相继开办了各种有关STCW国际公约所规定的、旨在提高各等级轮机员专业技能、法规知识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的特色项目培训如工程船舶培训、油轮培训、轮机模拟器培训和机舱资源管理培训等。

同时,学院高度重视与国外知名院校的沟通联系,积极拓展对外联合办学的规模和层次。从2016年起与美国休斯敦大学工学院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包括本科层面的3+1+1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3+1+4本博连读项目、4+2硕士项目、4+4本博直通项目、visiting students项目和研究生层面的1+1+1双硕士联合培养项目、3+4硕博项目、visiting students项目;与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签订“2+2”双学位项目、“3+1+1”本硕连读项目、“4+1”硕士培养项目等合作协议。此外,学院还与美国缅因海事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等多所国外同类院校开展合作交流。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物联网工程。

学院介绍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于2017年9月组建,学院下设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和物联网工程5个教研室,电气工程和控制工程2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余人,实验教师11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200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400多人。

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有多个国外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船舶电气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控制工程、电气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007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9年评为辽宁省优势特色学科。

学院拥有交通运输部“船舶先进控制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辽宁省“船舶自动化工程”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港航机电控制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

<< 师资力量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师资力量强大,专任教师中教授20人,副教授18人。同时学院聘请讲座教授、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教师多人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大连市领军人才等梯队,荣获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中国航海学会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和奖励。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多名教师已成为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成员、担任多个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

<< 科研情况

学院在船舶及海洋航行器智能控制、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交通网络控制、无人系统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智能船舶电力电子技术与运动控制、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及控制、海洋自主系统电气与信息技术等学术研究方向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院承担多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研、国际合作、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年均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招生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学院介绍

伴随着新中国高等航海教育事业的诞生,海大信息人砥砺前行,薪火相传,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以1953年大连海运学院成立之初开设的无线电工程学、无线电助航仪器等电子信息类课程为肇始,不断发展壮大,1960年9月设立电子计算基础专业,1964年1月成立无线电系,1977年12月成立电子工程系,1984年9月成立计算机及自动控制系,1998年4月成立信息工程学院,2000年12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8年1月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6月重组形成现在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学院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办学体系,目前在校本科生近3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00余人。

<<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拥有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软件工程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拥有交通安全与通信技术、水上智能交通等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交通运输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学院还建有辽宁省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

学院先后承担多项国家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研、国际合作、省部级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为交通及其它领域的科技发展及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 教育教学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90余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65人。学院拥有交通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国内外知名、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省级教学名师。学院教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创新团队、辽宁省创新团队、兴辽人才、辽宁省名师、大连市突出贡献专家、大连市领军人才、大连市“三育人”标兵等各类荣誉称号。

学院教学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是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分别在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同类专业第一名。

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等比赛中,学院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和省特等奖。学院一贯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中国首位女潜航员赵晟娅在我院完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业。

我院2018届本科生就业率95.42%,研究生就业率97.45%,毕业生签约500强企业数量不断提高,薪资待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 交流合作

学院除招收国内学生外,还招收国外留学生及进修生。学院部分专业学生入学后可以申请我校与休斯顿大学、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的“2+2”、英国拉夫堡大学“3+1+1”、法国图尔工程师及奥尔良工程师学院“3+4”及“4+3”等合作办学项目。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

交通运输、交通管理、物流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

学院介绍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于2017年6月由原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和交通运输装备与海洋工程学院的部分专业重新组建而成。

<<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交通运输、交通管理、物流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工程力学等5个学科方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材料科学3个工程硕士领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为交通运输部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公路工程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主,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1名,专任教师108名,实验教师11名,其中教授41人、副教授38人,90人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50人。学院已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学术梯队。

<< 科研情况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辽宁省、大连市科研项目以及港航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省部科技进步奖、发明创造奖等,为交通科技发展及企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

招生专业

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财务管理、金融工程。

学院介绍

经管类学科是大连海事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长期以来,学科发展始终与国家命运、海运强国、学校发展相互印证。2017年,学校整合经济管理类相关学科专业,成立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将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服务于航运、交通运输、现代物流、海洋开发与管理、邮轮旅游、资本金融、信息技术等行业发展,成为支撑和引领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的重要力量。

<< 学科建设

目前,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业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国际商务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辽宁省物流航运管理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大连市智慧港口工程研究中心1个。同时,航运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经济与商务、电子沙盘与创业模拟、邮轮游艇模拟实验室、金融与投资模拟等实验室。

<<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学院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创新团队2个。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00余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40余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3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层次与千层次人选3人,大连市领军人才1人,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1人。

学院教师多次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大连市突出贡献专家、大连市“三育人”标兵等各类荣誉称号,经常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和进修,多名教师已成为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的成员及国际组织的专家顾问。学院一贯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师热心关注学生的成长,亲身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各类竞赛活动,学生屡次在竞赛中获得高级别奖项。

<< 科研情况

近年来,承担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0余项,在国际航运、物流管理、港口设计与规划、港口经营与管理、工商管理、经济贸易、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相关咨政建议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领导批示。

<< 交流合作

学院一直秉承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开拓和发展。学院与世界上诸多国家的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奖学金项目、学生交换等培养模式。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主要包括:英国卡迪夫大学“2+2”、“4+1”项目,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3+1+1”项目,英国普利茅斯大学“2+2”、“3+1”项目,美国曼达尔学院“1+2+1”项目,英国雷丁大学“4+1”项目等。学生通过参加该类项目的学习,达到双方院校的要求后,根据项目的不同可获得我校及国(境)外联合培养院校的学位证书。以及丰富多样的学生交换项目,主要合作院校有:美国曼达尔学院、德国不莱梅大学、法国诺曼底高等商学院等。学院每年邀请多名海内外专家来校进行全英授课或作学术讲座。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

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院介绍

为了适应学校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目标要求,促进相关学科专业快速发展,增强海洋运输学科领域综合实力,学校决定由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基础教研室以及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组建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有4个本科专业和1个机械基础教研室。救助与打捞工程专业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人才培养质量得到CCS质量体系认证。

<<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的救助与打捞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力机械及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所属救助与打捞工程实验室、船用小型燃气轮机技术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交通装备先进制造与控制技术实验室为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和救助打捞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学者,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0人,54人具有博士学位,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43人,已经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多个学术梯队。

<< 科研情况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科研工作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船舶动力机械气动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船舶与运输机械空调与制冷,船舶设计制造理论与方法,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与安全、水动力性能、制造工艺技术,“绿色”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下航行器性能,救助打捞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船舶液压气动元件控制系统、机电系统集成与智能化、摩擦学及其控制技术以及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积极开展科学应用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

环境工程、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

学院介绍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95年,学院专业是大连海事大学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现有环境工程、海洋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三个本科专业,并招收国外留学生。

学院下设环境工程、海洋科学和海洋资源与环境3个教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以及专业实验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下设“环境工程实验室”、“海洋科学实验室”、“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

<<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物理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工程专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是学校近年的重点发展本科专业。学院已形成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多方式的办学体系。环境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2017年,环境学科被确定为大连海事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学科。环境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

<<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教师总数一半以上,形成了以国内外海洋环境界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多支学术梯队。学院现有专业教师61人,60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5人,实验技术人员5人,另聘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兼职教授13人。教师经常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访问和进修,已成为国内多个学术组织的成员及国际海洋环境的专家顾问。

<< 科研情况

学院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和交通环境监测与管理、海洋环境污染治理、海洋环境化学与生态学、海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信息技术及环境系统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与开发、环境影响与评价等。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重点科技项目等众多纵横向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家科技部、辽宁省多项成果奖励,多项科技成果获得转化,为我国海洋及交通环境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 交流合作

学院立足于专业和学科发展特色,注重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环境人才。近年来不断加强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对外开发、推进国际化教学与人才培养,提升学科专业影响力。目前,学院已经与美国休斯顿大学建立(2+2、3+1、3+1+1)对外合作办学,与中国海洋大学建立全日制本科生境内交流学习项目,并建立一个国际持久性有毒物质联合研究中心,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

目前,学院聘请十余名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客座教授,定期进行系列课程培训和课题讲座,并承担专业课程的部分授课,加强国际接轨。


法学院

招生专业

法学(海商法方向和国际经济法方向)。

学院介绍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于1998年由市场经济法学院与交通运输管理学院的国际海事专业合并而成。现有一个法学本科专业(下设海商法和国际经济法两个方向),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海商法、国际法、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四个二级学科方向),法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海商法、国际法、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刑法六个二级学科方向)。自198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原国际海事专业)至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1998年取得国际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示范专业,2009年被批准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取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被评为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法学专业名列第一名。2015年获评首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成为全国38所具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国际法学、民商法学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海商法纵横谈——以历史和影视为经纬》为国家级视频公开课,《海商法》和《国际贸易法》课程为辽宁省精品课,《商法学》、《国际法学》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民商法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法学学科被我校认定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主干学科、学校“双一流”建设高峰学科。

法学院下设海商法系、国际经济法系和基础法系三个教学系。根据学科和科研发展,法学院组建和成立了多个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夯实了研究基础。国际海事法律研究中心是辽宁省唯一的法学类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公法研究中心为国内首家专门研究海上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问题的学术机构,为大连市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5月成立了依托法学院的“大连海事大学海法研究院”,并以此为平台获批筹建“海洋法治协同创新中心”,与广州海事法院共建海法研究院广州分院(粤港澳海法研究院),与武汉航运交易所共建海法研究院武汉分院(长江海法研究院),为我校海事法律研究搭建了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201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海洋司法保护研究基地”在法学院成立;2015年10月,我校依托中国海洋法学研究会牵头成立中国法学会“海法研究方阵”;2017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在法学院成立“最高人民法院海事法官实践培训基地”;2018年“辽宁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同成立“自由贸易区司法研究中心”;承接交通运输部的非常设机构“中国海事政策法规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还设立了“无人驾驶船舶法律法规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中心”、“海事行政法研究中心”、“辽宁省民法哲学研究中心”、“保险法研究中心”、“国际海事公约研究中心”等。此外,法学院还与30多家实务部门签订了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实习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多学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向复合型师资队伍,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法学院现有教师 65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0人,讲师21人,具有博士学位51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和具有国外研修经历的37人,包括国际海事委员会提名委员1人、国际海事委员会执委1人,中国海商法协会副会长1人,中国法学会保险法学研究会副会长1人,长江海商法学会副会长2人,辽宁省民法学会会长1人,辽宁省海商法研究会会长1人,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1人,交通运输部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3人,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1人,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与支持计划第一层次人选3人、第二层次1人,大连市优秀专家2人,大连市领军人物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杰出资深法学家1人,辽宁省中青年杰出法学专家6人,外籍法学教师3人。

学院教师曾荣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大连市优秀著作、论文奖等百余项奖励。

<< 科研情况

法学院重视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立法实践,曾主持、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多部法律;多次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参与国际海事立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和交通运输部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四项,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教师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S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等中外文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数百篇。

法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设有设施完备的教师办公室、硕士研究生教学室、博士研究生教学室、研究室、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案例研讨室、大小会议室、职工活动室以及藏书5万余册、学术期刊100余种的资料室,另外,学院还主办《中国海商法研究》等刊物。

<< 交流合作

学院注重加强国际间的教学合作与交流,学院立足学科专业特色、紧握世界航运走向、契合学生就业规划,以培养具有国际专业背景、兼备社会性与专业性的国际型高端法学人才的目标,在近几年的学院建设中,不断完善国际交流合作理念,坚持开放办学,推进国际化法学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学院在对外合作交流上秉持“全方位覆盖、多位阶培养”的原则,从本科合作办学,双硕士以及博士联合培养,香港学府择优公派,港、台短期学术交流,重点学科外教引进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落实,至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合作交流系统,在与国外高校建立稳定合作的基础上,也得到了用人单位以及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的积极肯定,真正践行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办学理念。

先后与英国斯旺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英国埃克赛特大学、美国杜兰大学、韩国海洋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

目前,学院每年聘请数名国外著名教授长期在学院担任专业课程的讲授,并定期邀请拥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外国专家学者来学院就不同专题进行系列短期课程培训。通过对资深外籍专家教授的长期聘用与短期邀请,学院力求与国际接轨,打造拥有全面多法域视角以及一流外语能力的高端国际型法学人才。


外国语学院

招生专业

英语、日语。

学院介绍

外国语学院的前身是大连海运学院科技外语部。1997年成立外语系,2005年成立外国语学院。

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陆上专业大学英语第一、第二教学部、航海类专业大学英语第一、第二教学部、研究生公共外语教学部、西语教学部、外教教学部和语言教学中心等教学机构。学院配备了先进的语言教学设备,拥有19个多媒体教室、14个数字化语音室、2个同传实验室、2个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1个图书资料室,1个音像资料编辑室。学院拥有丰富的专业图书、期刊杂志等教学资源。

1998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2005年开始招收日语专业本科生。学院现在校本科生约500人,研究生约200人。

“大学英语研究基地”是辽宁省首批和唯一的外语教育规划重点研究基地。2013年,“大连海事大学—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文科实践教育基地”获批“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语言教学中心获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此外,我们还设有全球化与外语教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日语教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 专业建设

英语专业在2012年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三名,2015年获批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日语专业在2013年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全省第五名。依托外国语学院多年的办学经验,先进的教学条件和优良的师资队伍,英语和日语专业目前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

<< 学科建设

1985年获批“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1月8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授权点增列成功。

2008年“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点成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语料库语言学和计量语言学研究的为数不多的机构之一。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包括海事英语、语料库语言学与机助翻译、英语语言学理论与教学、商务英语、日语语言学理论与教学、俄语语言理论与教学6个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包括翻译学、英美文学2个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翻译硕士点包括海事翻译、机助翻译和商务翻译3个研究方向,日语笔译翻译硕士点包括科技翻译、商务翻译和文学翻译3个研究方向。

<<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8人,教授19人(其中有两名教授分别当选为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罗卫华)和航海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晓峰)),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6人。每年聘请外籍教师20余人,此外,还聘请冯志伟、戴炜栋、王克非、汪洪章、刘海涛、陈国华、王宏印、朱永生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讲座、客座教授,定期来校授课、讲学。

<< 科研情况

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成果丰硕。从“十二五”至今,发表SSCI检索论文10余篇,CSSCI检索论文80余篇;承担校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还获得2017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外海洋文化交流历史文献的整理与传播研究)。出版专著18部(其中3部在国外出版社出版),译著30余部。先后聘请语言学、文学、翻译等领域知名学者50余人来校讲学。  

<< 交流合作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外知名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和校际交换项目,如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英语专业的“4+1”项目、双硕士项目,美国西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West Alabama) “3+1”项目,美国曼达尔学院(Medaille College)“2+2”项目,日本学校法人城西大学(Josai University) “3+1”项目,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Kyushu Foreign Language Academy) “3+1”和“3.5+0.5”项目,日本创价大学(Soka University)“2+2.5”插班生项目,日本鹿儿岛大学(Kagoshima University)交换生项目等,力图造就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独立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级外语人才。


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

招生专业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

学院介绍

学院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为2000年成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最早可追溯到大连海运学院社科系。

<<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4个本科专业,拥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设有公共管理系、哲学系、社会工作与心理系、文化与艺术教育中心、国防教育中心和博雅教育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4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讲师13人,兼职教授1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65%。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5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留学生30余人。

<< 科研情况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市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公开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和教材3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

<< 交流合作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合作办学,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国外大学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师资互换等活动,邀请多名国外学者来校讲学或承担短期教学任务,并为学生提供短期出国学习的机会。

理学院

招生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

学院介绍

2017年6月,原数学系与物理系合并成立理学院。学院下设应用数学系、统计学系、应用物理系、高等数学教研中心、大学物理教研中心、物理实验教研中心六个教学机构,以及应用数学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三个科研机构。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和应用物理学3个专业,以及数学和物理学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目前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50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20余人。

数学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包括组合数学及其应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数据科学中的数学方法、优化方法及其应用。应用数学为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物理学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包括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物理和光学。物理学科拥有高气压强电场电离放电和强电离放电单分子工程两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2人,实验教师9人,管理人员(含指导员)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9人,副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61人,具有博士学位87人。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省部级创新团队2个,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

<< 科研情况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在组合数学及其应用、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数据科学中的数学方法、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等离子体气体放电物理与应用工程、固体发光与光电技术、场论与量子信息学、原子分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五年来,理学院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3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专项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授权、实审国际国内发明专利90余项。近五年,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国际检索机构收录300余篇,他引总频次5000余次。

重点实验室

学校拥有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专业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IMO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特色(示范性)专业,7个省级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重点支持专业,7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0个省级教学团队,20个省级教学名师,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

重点学科

学校拥有52个本科专业,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涵盖14个工程领域,翻译硕士涵盖4个翻译领域)。学校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可授予的学位
暂无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整体素质好、层次结构较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42名,其中教授314名,专职博士生导师159名,聘任二级教授39名,三级教授80名,并涌现了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海上交通工程、航海信息工程、船舶智能化、船舶动力系统及节能技术、船机修造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海洋环境保护、海事法规体系等领域,集中了一批专业理论深厚、科研能力较强的知名专家、教授和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学校还聘请共享院士13名、“长江学者”9名、讲座教授126名,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实质性工作与交流,使大连海事大学师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学科前沿理论,进一步拓展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气氛。

学生人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