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新组建于2019年,前身是工会学院。社会工作学院的独立设置,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和工运事业发展的需要,旨在将社会工作专业做精做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办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社会学(劳动社会学方向)本科专业,发展社会学一级学科,将本学科打造成为学校劳动学科体系和劳动研究矩阵中的一个重要模块。目前,社会工作学院设有社会工作一个普通本科专业,在校生367人。
社会工作学院拥有一支专业扎实、结构合理、敬业勤勉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6人,其中专任教师12名,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专任教师中,11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担任硕士生导师,2人具有海外访学经历。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5项。
社会工作学院下设一个教研室:社会工作教研室;三个研究所: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所、工会社会工作研究所、职业心理研究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全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社会工作学院,是国内企业社会工作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交流和联络机构。由北京市民政局提供业务指导的北京社会工作学院也设在本学院,承担着北京市社会工作教育培训、政策理论研究、组织京内外社会工作交流的重要职责。
社会工作学院重视学生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了国内较高水准的社会工作实验室,签约了一批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院已与北京市海淀区总工会、中国社会报社、北京超越青少年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提升与社会发展中心、北京和风社会工作事务所、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北京惠泽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木铎社会工作事务所等10多家单位签约。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工作专业在三年级实施的“同步实习”活动,已经成为学生实务能力训练的品牌活动。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不少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担任教师的毕业生超过15人,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创办的社会工作机构近20家,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保持在25%左右,稳居学校前列。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是学校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骨干学院,是全国首家被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关系普通本科专业的学院。目前,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设有两个普通本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劳动关系专业,在校本科生487人。2013年开始招收学院首届公共管理(MPA)专业(劳动关系方向)硕士研究生,现在校研究生45人。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拥有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并充满朝气,一批在社会和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在该院任教。全院现有教职员工27人,其中教师22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12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8人。2011-2017年度,由本院教师主持立项的各个层级的科研项目与课题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下设劳动关系教研室和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两个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学院承担着全国工会干部培训和研究生、本科、专科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其中,劳动关系教研室一直是学校劳动关系领域教学研究的主力,在劳动问题、劳动者权益保障和工会问题研究方面以及劳动关系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2008年以来,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五个重大进展:一是2008年10月劳动关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一类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二是2009年7月,由本院牵头建设的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现场考察和评审,获评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三是2011年劳动关系专业获评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四是2012年7月,本院参与建设的学校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经评审专家评审,获评高校“十二五”时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五是公共管理(劳动关系方向)专业硕士于2013年开始招生,是学校第一个硕士点。2013年6月和2018年11月,本院积极参与了学校本科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工作,其办学思路和特色专业得到了评估专家的好评。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与北京建工集团、二商集团、华联集团、翠微集团、北京移动、中智集团、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海淀区总工会、甘家口街道等单位签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在接待学生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乃至促进就业方面已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了与课堂教学并重的第二课堂。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为学生搭建一系列自主性人才培养平台,发起举办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十届校级模拟招聘大赛,四届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大赛和七届校级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素质大赛,让学生在模拟竞赛中深化专业学习。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科研工作,将学生科研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建设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在2018年度学院优秀学生科研成果评审中,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取得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已出版2009-2012届两专业学生优秀毕业论文集和2013-2016届论文集。举办四届品读经典读书会、十届大学生劳动关系论坛,与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劳工关系学系和韩国高丽大学劳动学研究生院签约,师生定期互访交流。
2018届毕业生共计122人,落实去向率98.36%,即120人落实去向,未就业的2人。我院2018届毕业生共计122人,落实去向率为98.36%,即120人落实去向,未就业的2人。就业群体中,境内升学9人占7.38%,境外升学17人占13.93%,公务员7人占5.7%。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科研为中心,以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科特色和优势专业建设。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的目标定位是努力发展劳动关系特色专业和具有劳动关系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积极推进特色专业研究生教育,将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劳动关系和企业管理领域质量一流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经济管理学院
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经济管理学院下设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劳动经济学和经济学四个本科专业,分别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财务管理辅修二学位(学历)课程,目前在校生规模为800人。
经济管理学院群英荟萃,名师云集。现有教师34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14名,全部专任教师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24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名教师博士在读。教师科研能力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了大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教师们爱岗敬业,优秀的科研能力保障了教学质量。经管学院教师多人次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学校“十佳教师”、“师德标兵”和“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各项奖励。
经济管理学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夯实理论为目的的经济管理平台课,以提高就业、创业和深造能力为目的的选修课和以拓展专业领域为目的的特色课三个课程群,构建了以实验课程、实践基地、订单式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岗位适用性和职业成长性。
经济管理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等国内高校,欧美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府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与国内政府部门、知名企业、金融及研究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派出大量学生到海内外高校、政府部门和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和实践。
通过全院教师的努力,学生培养质量优良。经管学院学生近年来获得了全国商科技能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创业设计竞赛三等奖、数学建模大赛北京市一等奖、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北京区银奖等各种奖励。学生中获得各种职业证书的比例在70%以上,双证学生率50%以上,其中,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计证书通过率超过90%。
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良好。自2011年以来,学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就业单位满意度高达95%。学生就业去向为党政机关、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及包括国有企业、跨国公司在内的各类企业,同时,每年有大量学生升入国内外知名大学读研深造。
法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成立于1986年,当时名称为“劳动法学系”,由新中国劳动法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关怀教授创办。1992年更名为“法学系”,2016年8月改为“法学院”。
三十多年来,法学院一直以劳动法为专业特色,着重劳动法的教学和研究,为社会和各级工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法律专门人才。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法学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普通本科生。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法学院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质量高,科研成果丰硕,与十几个司法实务单位建立实践基地,为各级公检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法学专业人才。目前法学院有三个教研室,一个实践教学中心,并成立有劳动法和工会法研究中心,在劳动法教学研究方面独具特色,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是中国法学会法治社会研究方阵的理事单位、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劳动法学分会副会长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单位、北京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等学术团体的副会长单位和理事单位。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19年,其前身为公共管理系。公共管理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可追溯到1989年。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需要,1989年学校建立了劳动经济系劳动经济专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目前在全国各地各行业承担管理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专业目录安排,1999年劳动经济专业调整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经济系并入工会学系,在此期间,劳动经济专业为工会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工运学院由成人高等院校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同年成立了公共管理系。2019年公共管理学院挂牌成立。
公共管理学院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普通本科学生。2015年开始招收MPA学生。
经过不断建设,公共管理学院形成了各方面结构较为优良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3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10名,讲师8名。教师均为博士或硕士毕业,其中18人拥有博士学位,博士学历教师比例超过80%。多名教师有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教师科研能力强,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了大量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教师均能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从严执教,严谨治学。公管学院教师多人次获得学校“十佳教师”“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各项奖励。
安全工程学院
我校职业安全卫生人才培养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在前苏联劳动保护专家的指导下对全国工会干部开展劳动保护培训。
1984年,我校设立劳动保护管理系,成为全国率先设置安全卫生相关院系的大专院校之一,并在1985年招收了劳动保护专业第一届成人大专班,为全国工会系统输送了一批批劳动保护专业人才。
2002年学校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劳动安全卫生”特色专业,面向全国招收应届高考学生,开始了该领域专科层次人才培养。
2005年9月,我校成立安全工程系,同时开设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为“劳动安全管理”。该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事故预防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安全管理知识与技能。该专业方向与社会安全卫生人才需求具有较高的符合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就业态势。
2007年9月安全工程专业增设“公共安全管理”方向,旨在培养具备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公共安全技术与管理特长的人才。增设该专业方向的背景是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日益增多,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面临挑战,亟需大量公共安全专门人才,而我国公共安全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经验明显不足,国家急需公共安全管理人才。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公共安全”列入“十一五”重点研究领域,这也是设置该专业方向的重要契机。
2010年,安全工程专业设立“职业卫生方向”,旨在培养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系统掌握职业卫生工程与管理技能的专长人才。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安全与卫生兼顾,符合国际上安全与卫生一体化管理理念,学生的社会欢迎度高。该专业方向的的设置背景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而职业病危害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职业病预防高度关注,急需具备“源头”预防能力的“职业卫生工程”人才,而我国职业病预防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只有“职业医学”,“职业卫生工程”人才培养一直处于空白。
2016年安全工程系招收首届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公共安全管理方向MPA),办学层次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8年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宾汉姆顿大学签订“3.5+1.5本硕联合培养协议”。根据此协议,安全工程系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校期间绩点3.0以上,英语托福80以上)可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习3.5年后于大四第二学期赴美国宾汉姆顿大学工业系统与工程系继续完成1.5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这样,学生可在5年时间获得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士学位和美国宾汉姆顿大学硕士学位。之后,学生还可以继续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
2019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职业卫生工程”本科专业首次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设立,我校成为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设置该专业的学校。该新增本科专业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在职业病预防领域只有“职业医学”没有“职业卫生工程”人才培养的历史,填补了我国职业病危害“源头预防”人才培养的重大空白。该专业2019年招生,报考该专业的学生将成为我国第一批具有“职业卫生工程”学士学位的专业人才。
2019年3月,我校设立“安全工程学院”,为职业安全卫生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文化传播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前身为建立于1982年的学校基础部文化教研室。1994年,文化教研室转入工会学系成立公关文秘专业,开始招收公关文秘专科学生。1998年,该专业并入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招生。2000年,专业调整进学校英桥职业教育学院。2003年增设文化传播(新闻)专科专业,与文秘专业同时招生。2004年底,学校为适应开展普通本科教育和文化传播研究的需要设置文化传播系。该系的创建,为学校提升文学艺术素质教育与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和培养文艺、新闻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并招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方向)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2010年,学院向教育部申请设置本校唯一艺术类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并于同年招生,同时停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年,文化传播系升格为学校二级学院文化传播学院。2009年4月,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审。该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中心拥有诸多先进的网络传播、影视制作前后期设备,为本院学生教学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多年来,文化传播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2007年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08年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2年文化传播学院获北京市高校第二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4月学院视频课“语言的力量”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截止2018年,学院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9项,北京市教改项目2项,全总重点课题3项。在全校各学院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传学院十年来保持了总数第一的地位。
文化传播学院共有42名专职教师,获得博士学位者34人。兼职教师13名。这些教师学养深厚,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专业背景涵盖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
学院以中央电视台、中国职工电教中心(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中央教育电视台、全总宣教部、国际部、《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人民网,以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宣传和教育部门为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酒店管理学院
酒店管理学院前身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机构改革后更名为酒店管理学院,聚焦酒店管理专业为核心的本科和专科人才培养。
学院目前设有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和酒店管理、旅游英语等专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学生260人,专科学生900余人。学院紧密围绕旅游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办学,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模式,本科创新了现场体验式教学模式,专科设有工学结合、万豪集团和洲际集团品牌班等培养模式,并在北京30多家高星级酒店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为酒店旅游行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院具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同时长年聘用国内酒店旅游行业专家担纲应用技能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突出。学院建设有酒店综合实训中心、实训咖啡吧和茶吧、餐饮模拟实训室、客房模拟实训室、食品烹饪操作加工室、语音实验室、形体训练室等10多项专业实训设施,以满足实训需要。
学院一直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培养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加强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体成长和人格完善;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管理,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和行业发展及时完善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用于指导教学;课程设置上宽专结合,既面向就业,又兼顾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需求;学生管理上既严格又体现人文关怀,形成了专职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学生管理队伍,为学生的大学生活提供全面的指导。
学院积极拓展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现已与法国、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赴国外继续深造、短期学习及夏令营等进修和学习机会。
学院学生社团组织健全、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学生展示个人才艺、培养兴趣爱好和拓展综合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院学生在全校乃至全国性多项竞赛中一直名列前茅,体现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
学院历年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后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社会的赞誉。如今许多毕业学生已成为酒店旅游行业的中坚力量,在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酒店管理学院将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突出办学特色,坚持把教学质量、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学生的成长、家长的满意、行业及社会的欢迎是我们办学的宗旨,我们将加倍努力把学院办成学生成才率高、行业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受欢迎度高的酒店管理学院。
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艺术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508人,其中专任教师30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共1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根据教学需要,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知名学者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截至2019年4月,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6316人,其中研究生41人,本科生4709人,专科生1566人。
关注微信订阅号
查看更多高考头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