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介绍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联系电话:0574-87081285

http://jjxy.nbut.edu.cn/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现有6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土木工程在2015年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专业认证,浙江省特色建设专业交通工程在2015年通过了硕士学位德国ASIIN认证,建筑学专业为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专业,宁波市优势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017年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委员会的专业认证,工程管理专业为宁波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8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0人,博士4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在校学生1800余人,聘请了20多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 

目前有建工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建筑与节能工程实验中心和智慧交通实验中心等专业实验室,其中建工实验中心和节能工程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宁波市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市土建结构装配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宁波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学科平台;建有浙江省土木工程工业化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周绪红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学科平台;建有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宁波工程学院软土实验室;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一级学科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学院还建有建筑设计院、交通设计院、工程检测、监理和工程咨询5家校园产业,开展基于校园产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学院近5年先后承担了3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参与完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构建土建学科产学研平台、服务重大城建工程”荣获宁波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奖一等奖,检测中心2018年还荣获国家水利工程最高奖——大禹奖。

学院突出“执业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强化“产教科教双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构建“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中心,以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6个本科专业为着力点”的“一心六星”专业群架构,不断创新CDIOKAQS等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基本形成了“以培养学生接受注册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工程应用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目标取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

近三年来,国内外交流、交换学习的学生有90余人,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28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60篇,在全国及省级学科竞赛上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国家、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总成绩位于省内高校名列前茅。连续多年获得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生考研升学率超过15%

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主要分为以下专业:

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详情请见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http://zs.nbut.edu.cn/index.php?s=/Home/Index/index.html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联系电话:0574-87616050

http://chxy.nbut.edu.cn

宁波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由原化工学院、材料学院合并组建而成,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担任院长。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3人;教师队伍中,双聘院士3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1人,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8人,甬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3人,宁波市人民政府重点高层次人才2人,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9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17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一级学科为省一流建设学科。

材化学院是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和宁波市服务型专业群建设主持单位。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油气储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应用化学、安全工程等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1240余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和宁波市品牌专业,并于2016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

材化学院具有良好的学科与专业平台,拥有院士工作室、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央财政与地方共建化工专业实验室等重点实验中心。 学院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成才环境,采用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进入教师科研团队成为科研助手,着力培养具有研发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主要分为以下专业:

安全工程、材料物理、应用化学、油气储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详情请见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http://zs.nbut.edu.cn/index.php?s=/Home/Index/index.html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联系电话:0574-87081905

http://dx.nbut.edu.cn/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1月,现有教职工106人,专任教师92人,其中院士1人(兼职)、正高11人、副高44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2000余人。学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工程,着力培养电子信息类应用开发型人才,是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和宁波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浙江省网络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网络工程等5个专业,其中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2个,浙江省重点专业1个,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8年高质量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设有计算技术、电子技术和电气与控制工程等3个实验中心,其中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实验设备总值3300余万元。

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约4000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7%以上。近年来,涌现出了宁波市十大创业新秀冠军等一大批优秀学子,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500余项,其中获得ACM-ICPI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二等奖2项;机器人锦标赛全国一等奖8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一等奖2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主要分为以下专业:

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详情请见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http://zs.nbut.edu.cn/index.php?s=/Home/Index/index.html

 

机械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联系电话:0574-82351628

http://jxxy.nbut.edu.cn/

杭州湾汽车学院是宁波工程学院所辖的二级学院,于2014年正式迁入杭州湾新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500亩,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设施先进,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与吉利集团、中汽研、爱科迪等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与吉利共建企业大学,努力建设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校园、产业园、研发园“三园融合”的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特色学院,2017年入选宁波市十大试点特色学院,2018年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项目。

现有教职工90余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和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比均近70%。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浙江省151人才培养对象5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宁波市4321人才培养对象6人,宁波市教学名师2人,校特设岗教授1人,此外,学院还聘请20余位兼职教授和40余位客座教授。

现有的四个本科专业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入选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为宁波市重点专业,车辆工程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机械工程入选浙江省一流建设学科(B类)和宁波市重点学科(A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车辆工程为宁波市重点学科。已形成以国内NVH研究专家郝志勇教授领衔的“杭州湾汽车研究院”、以国家青年千人专家许骏教授领衔的“汽车碰撞安全与轻量化研究所”、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程晓民教授领衔的“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等多个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44人。三年来,为社会培养本科生近1500名,就业率98%以上,8%以上毕业生被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录取,近三分之一学生在杭州湾新区就业。涌现出《人民日报》点名表扬的本专科学生国奖获得者百名优秀代表名单陈美佳,宁波市十大创业新秀、杭州湾新区创客大赛最具投资价值奖获得者等创业典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绩突出,完成9项国家级、43项省部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在国际灭火机器人大赛、全国机械设计大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10余项,省级奖项260余项,学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其中,学生作品“探囊取果”多功能柑橘高枝剪获2018年“中国好设计奖”创意奖,“甬翼公益创业项目”获浙江省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并获校崇本基金3万元资助。

“新能源汽车实验室”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获中央财政项目和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1000余万资助;与浙江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联建环杭州湾区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获企业捐助200余万元;与爱柯迪公司共建“爱柯迪产品研发部”、设立爱科迪教育奖励基金。与慈溪市、象山县、三门县等共建技术服务平台,实现了企业问题和研究方向的快速对接。学院还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中美“4+0”机制专业合作项目获教育部批准,拟于2019年招生;与韩国汉拿大学、万都(中国)集团合作办学正有序推进;与德国奥芬堡应用科技大学签署合作意向;与格林纳达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开展学历留学生教育。

机械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主要分为以下专业:

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地址:宁波杭州湾新区滨海二路769

邮编:315336

详情请见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http://zs.nbut.edu.cn/index.php?s=/Home/Index/index.html

 

理学院(联系电话:0574-87611229

http://lxy.nbut.edu.cn/

理学院以建设应用理科、支撑全校工经管文科为目标,现有应用统计学、数据挖掘、应用数学等3个二级学科,以数学为基础、以应用为方向、以计算机为工具、以数据挖掘为契合点,积极发展数学、统计学与信息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三大学科支撑下设置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金融工程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4个本科专业。经过专业布局和十年办学,聚集相关各学科的师资力量,我院逐步形成“理进工出,三能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理进工出”即“理科学科应用化,理论教学案例化,实践教学工程化”,“三能”即三个专业学生都应具备“数学建模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和软件编程能力”。一路以来专业办学得到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陆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中美信科专业(数据工程方向)合作办学、十三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校产教融合六大工业中心等资格。

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博士27人,归国学者10人。有浙江省名师1人,10人次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钱江人才计划”等省市人才计划。

学院拥有数据工程中心、金融工程与量化交易实验室,设有信息与统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重点发展应用统计学、数据挖掘、应用数学三个契合大数据时代的学科领域。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地方服务项目30余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50余篇。

学院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建设有宁波中科创客梦工厂(中国科学院创客空间分部),圣通数据、玻璃球软件等多个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平台。近三年学生技能竞赛获得国家一等奖14项,省一等奖及以上81项;玻璃球工作室获得“中国科学院创客空间分部”、“宁波市优秀大学生团体”、校优秀社团等称号;2019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高达23%,金融工程曹艺佳同学被伦敦国王学院录取。

理学院主要分为以下专业:

金融工程、应用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详情请见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http://zs.nbut.edu.cn/index.php?s=/Home/Index/index.html

 

经济与管理学院(联系电话:0574-87616015

http://jgxy.nbut.edu.cn/

经济与管理学院始建于1983年,是宁波工程学院最早创办的两个院(系)之一,现有7个本科专业,其中物流管理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和服务型重点专业,会计学是宁波市优势特色专业与重点建设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宁波市服务型重点专业,国际商务为校级国际化专业、市场营销为校级国际化建设专业,物流工程为校级创新团队依托专业,电子商务为新型建设专业。学院共有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34人,博士45人。近年来,学院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研究特色与优势,锻造了十大学术团队。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

新生奖学金:浙江省内生源以一段分数录取,每人5000元, 一段分数的前20名,每人10000元,一段分数在全省1万名以内,每人30000元;浙江省以外生源达到所在省份一批录取分数线,每人5000元;新生奖学金符合条件的只能奖励一次。浙江省内生源被录取后,按照录取分数排名,各专业排名前三的学生可以兼得学院提供的开合新生奖学金每人2000元。

经济与管理学院主要分为以下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物流工程。

详情请见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http://zs.nbut.edu.cn/index.php?s=/Home/Index/index.html

 

外国语学院(联系电话:0574-87616093

http://wyxy.nbut.edu.cn/

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教学与研究,现有英语、商务英语、日语、德语4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92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0名,博士15名。学院建有先进的语言实验中心包括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实验室、日本语言文化体验中心、德国语言文化体验中心、数字语音实验室、配备了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和语言教学软件。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和教学研究活动,逐渐形成了外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商务外语等研究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WIT+四课堂联动”、“E+跨境电商”、“日语+软件”、“德语+经济”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常年聘请多名外籍专家任教,每年选派多名教师、学生赴国外进修、学习。德语专业与德国玛哥德堡应用技术大学、慕尼黑应用语言学院建立了交换生留学项目,英语专业建立了与英、美、法等国高校的交换生留学和暑期赴美带薪实习等项目,日语专业建有多个日本海外教学实践基地,与日本多所高校与机构开展交换生留学和暑期带薪实习项目。

外国语学院主要分为以下专业:

英语、日语、德语、商务英语。

详情请见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http://zs.nbut.edu.cn/index.php?s=/Home/Index/index.html

 

人文与艺术学院(联系电话:0574-87616084

http://rwys.nbut.edu.cn/

人文与艺术学院的前身,是1984年设置的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秘书系,2001年更名为人文系。学校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宁波工程学院,次年人文系更名为人文学院。2015年,学校将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中心设在人文学院,学院更名为人文与艺术学院。学院拥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人、博士20余人,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6000余名。

学院下设中文系、广告学系、工业设计系、文化产业管理系、城市管理系及大学语文与人文素养教学部和人文与艺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中心。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工业设计、文化产业管理、城市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围绕“强”“特”“新”三个方面作为努力方向。“强”是指整合资源做强中文类传统学科与专业;“特”是指探索多种途径将文化创意产业学科、创意类专业做出特色;“新”是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建设好文化产业管理与城市管理等管理类专业。

学院依托宁波市基层社会治理基地、宁波市企业文化研究基地、宁波市地方文化研究基地及学院创意设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等平台建设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服务地方的能力。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0项,厅市级课题60余项,横向课题近15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发表论文260余篇,承办宁波市社科联年会分会2场。在城市社会学、文化创意产业学和文艺学等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年来,学生科研获得省级课题立项13项,校级课题立项39项,发表论文28篇,学生申请专利多项。学科竞赛含金量越来越高,在国家竞赛中取得突破,在IF、红点等国际大赛中也有所收获,获得各类省级及以上奖项148项。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历年就业率均在98%以上,连续多次获得校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人文与艺术学院主要分为以下专业:

广告学、工业设计、城市管理、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详情请见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http://zs.nbut.edu.cn/index.php?s=/Home/Index/index.html

 

国际交流学院  联系电话:(0574-87080388

http://gjxy.nbut.edu.cn/

国际交流学院是宁波工程学院下属二级学院,是多专业、多学校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实体,是学校对外交流和与国外优秀大学教育合作的高水平教学单位,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院风务实创新。学院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开设会计学(中美合作办学) 4+0” 本科专业、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合作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中美合作办学)“4+0”本科专业,2019年和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合作办学,开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美合作办学) 4+0” 本科专业。我院创新中美教育融合模式,高质量引入美国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此外,学院与美、英、日、法、德、韩等多国高校之间建立了多层次的教育合作项目,为广大学生提供赴国外攻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的机会。学院还有来自20余个国家近200名留学生,学生可以在国际化学习生活环境中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拓展国际视野。

国际交流学院主要分为以下专业: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外合作办学)。

详情请见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http://zs.nbut.edu.cn/index.php?s=/Home/Index/index.html

 

机器人学院  联系电话(0574-8761539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智能化、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带来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需求日渗透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迫切要求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培养模式、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将教育课程内容向社会应用延伸,同时也是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要求。

宁波市为加快智能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发和实用型技能人才培育。201897日,李泽湘教授团队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此战略合作协议总框架下,宁波工程学院与李泽湘教授团队、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学院、清水湾智能技术产业园,即“两院一园”,其中宁波智能技术学院的实体职能将由机器人学院承担。

机器人学院属于宁波工程学院的二级学院,学院秉承“讲实求精,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深度的课程改革和实战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构建,培养机器人领域具有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高水平领军型高科技创新、创业人オ和高科技企业管理人才。应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最高的人力物力成本,使用贴近产业实际的最新项目进行教学,并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理基础、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团队协作和表达交流等多方位的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三类人才:具有创新思维的创业领军人才,多专业融合的企业管理人才,高科技企业核心技术骨干。机器人学院的成立,致力于服务宁波、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将对新工科建设和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机器人学院主要分为以下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网络工程(机器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工业设计(机器人)。

详情请见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http://zs.nbut.edu.cn/index.php?s=/Home/Index/index.html


 

 

 


重点实验室
暂无
重点学科

宁波工程学院学科建设一览表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备注

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艺

省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省重点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市重点学科

材料学

省重点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市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重点学科

车辆工程

市重点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路与系统

市重点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

省重点学科

工商管理

企业管理

市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学科

 
可授予的学位

    毕业文凭为宁波工程学院毕业文凭。国家承认其相应的本科学历,本科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将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并实行教育部高校学历文凭电子注册。

师资力量

实施“聚英100计划”和“育英100工程”,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革人才建设与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0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6人,副高级职称185人,博士219人,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超过31%,硕士及以上超过76%,副高以上职称近35%。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26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7人,宁波市突出贡献专家2人,领军拔尖人才32人,高校名师12人。

学生人数

截止到2年6月,在校全日制学生共13231人。